2025-07-25 08:58:11
本報咸陽訊(農業(yè)科技報·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齊巨儒 通訊員 高夢宇)近日,走進陜西省永壽縣常寧鎮(zhèn)豆灰村,只見山巒披綠,新苗吐綠。這個曾吃水困難的貧困村,如今靠“支部+項目”模式,將民生工程變成村民的“幸福賬單”。
走進果蔬基地,豆灰村黨支部書記豆俊縣介紹:“‘壓茬種植’讓大棚全年無空檔,收益遠超傳統(tǒng)種植?!?023年,村里借駐村幫扶之力,投資270萬元擴建基地,完善水利與智能滴灌設施,為產業(yè)振興筑基。
該村黨支部推行“支部+項目”雙輪驅動,班子成員既當“項目管家”又做“運營參謀”。他們赴外考察,引進高附加值品種,探索采摘新模式?;?024年銷售額36萬元,提供6個長期崗位,帶動120人次務工;通過直播助銷蘋果70萬斤,幫助45戶農戶賣土特產獲26萬元。
鄉(xiāng)村振興既要產業(yè)強,也需環(huán)境美。2024年,村里投資210萬元整治人居環(huán)境,鋪花磚、刷墻面、修道路,村民感慨“一年一個樣”。
眼下,1850畝高標準農田、街道改造等項目已列日程。從吃水難到產業(yè)旺,豆灰村印證:支部領題、項目解題、群眾閱卷,正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金鑰匙”,每筆增收、每處蛻變,都是黨建引領的溫暖注腳。